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位于故宫内廷区域的乾清宫,在清代为帝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。乾清宫内宝座前后两侧,各有清代座镜一个。各镜均属于平面镜,总宽约3米,总高约4.5米,底座为紫檀雕龙造型。乾清宫宝座旁安放多个平面镜,大臣在进入殿内过程中,既可看到宝座上皇帝的正身实像,又可从宝座两侧的平面镜中看到皇帝“分形”(侧身虚像)。从光学角度而言,组合平面镜的运用,反映了古人对镜面反射的认识。
光的镜面反射,是指光在均匀的同种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,而传播到镜子等光滑物质表面上时,会改变方向,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。古人对镜面反射有着较为丰富的认识。如战国时期的《墨经》认为:阳光直射到人体,则人影在人体另一侧;但阳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到人体,则人影位于太阳与人体之间。又如南宋魏了翁在《春秋左传要义》中认为:当火光斜照水面,或日光斜照镜面时,会产生“旁照他物”的效果,即产生镜面反射的效果。再如明代方以智在《物理小识》中认为:太阳照射地面的水,或用火光照射镜面,均可看到光反射到屋梁上。方以智称之为“转光”。
两个平面镜组合,可以改变光路,古人用此法来隔墙观物。如西汉时期刘安的《淮南万毕术》载:“取大镜高悬,置水盘于其下,则见四邻。”这句话的大意是:将一面镜子挂在院墙上,镜子下面放一个盛有水的盆,那么院墙外的景物可以通过镜子反射到水面上,再通过水面反射到人的眼睛里,这样人就可以看到院墙外的景物了。实际上,上述两个平面镜的组合运用方式,与近代潜望镜的原理基本相同。潜望镜由上下两个平面镜组成:上面的位于水面以上,下面的则位于水面以下,二镜均与平面成45度夹角。当水面上景物反射的水平光线射到第一个平面镜后,垂直向下射向第二个平面镜,再经过第二个平面镜反射后,又变成水平光线,映入观者的眼帘。这样,观者就可从水面下观测到水面上的景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