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最近,多家银行将信用卡、基金等产品搬进直播间,销售、推荐金融产品。这一模式在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内容、权益的同时,也给相关监管带来挑战。
据报道,监管部门正在排查银行直播销售风险,相关部门下发《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》,关注银行2021年以来的网络直播销售情况和过往的投诉纠纷。你会选择直播间办信用卡吗?直播销售金融产品有哪些风险?
01
金融产品为何纷纷走进直播间?
记者在短视频平台,搜索关键词“金融直播”,出现不少银行的直播间,多以推销其发行的信用卡为主。
每家银行都有其主打的信用卡产品,直播间主播的宣传重点在于产品的特色服务。例如,一家银行推出的信用卡在订购外卖时,会有一定额度的返现。
另一家银行直播间挂上了八种不同IP联名卡,最受关注的一张卡片是和某游戏合作,实体卡上印有游戏图案。点开直播间右下角的“风车”标志,就直接进入到填写个人信息、申请办卡的页面。
除了短视频平台直播间推销信用卡,记者在某平台基金直播频道,还看到围绕一些理财产品的介绍与优惠,虽然没有购买入口,但是直播间会将产品的名称和代码展示出来。
某银行金融研究员周茂华认为,金融机构纷纷开通直播销售服务,反映出市场同业竞争激烈,部分金融机构借助网络直播打开线上销售渠道,最大限度推广业务和获客的思路。
与传统商品销售不同,直播获客主要通过直播平台进行,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、互动交流,产品展示直观,有助于拉近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,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,便于金融产品推介和销售。同时,对金融机构来说,这种销售宣传方式成本低、操作简单。
不过,记者观察了多个金融机构直播间,其与日用品、食品等类别直播间动辄百万观看量的火热大不相同,一家银行的直播间在开播一段时间后,观看人数仅有百人;较为热门的一个银行直播间的在线人数最多时五、六万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