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近日有媒体报道,外地一家早教机构关闭失联,预付卡里剩余近万元无法取出的宝妈不知如何维权。如今,美容美发、健身、洗浴、教育培训等行业的“惯例”是由消费者预先充卡购买服务,经营者延后提供所约定服务。这种预付式消费合同形式可让消费者享受打折优惠,但也存在着预收资金缺乏监管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。那么,消费者应如何防范此类风险呢?
风险1
合同主体无资质
王某与一家美容医院签订了服务合同,双方约定,王某充值10万元,此后刷卡消费可以在该医院提供的美容手术中任意选择。待王某消费6万元后,该医院医疗执业许可资质被吊销。王某提起诉讼,认为该医院已丧失了继续履行合同的能力,无法再提供约定服务,要求退还剩余费用4万元。法院经审理认为,双方签订的服务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,但现在双方合约不具备履行条件,支持了王某的诉请。
法官提醒
《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第十二条规定,消费者享有下列权利:了解经营者备案及预收资金存管情况;向经营者全面了解预付卡所兑付的商品或者服务内容、数量和质量、价格和费用、有效期限、余额退回、风险警示、违约责任、争议解决等信息;自主决定购买预付卡;了解预付卡使用情况、查询消费记录、余额等信息;法律、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。